找到相关内容48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送别诗中的禅意

    舍幻,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。”这样的感悟在古典诗歌里随处可见。  在送别诗中,也常常可见诗人面对人生的聚散无常而产生的虚幻之感。如白居易《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》云:“锡杖登高寺,香炉忆旧峰。偶来舟不系,忽...等等,均体现了他对人生虚妄的理解。他也同样把人生的聚散离合看作是一场梦,都是虚妄不实的。此外如灵一“水国月未上,苍生如梦中”,戴叔伦“身随幻境劳多事,逃学禅心厌有名”,吴融“昨来非有意,今去亦无心”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3768077.html
  • 莲师心髓祈请文

    修岗玛智仁波切造  才多堪布 译   汉 译:   极希奇!   外器清净佛陀坛城刹,  心间铜色吉祥山之中,  觉性上师莲师常安住,  本来无有聚散敬祈请。  觉空通澈界中赐加持,  无别密义圆融成一体, ...

    玛珠仁波切传

    |莲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2239488572.html
  • 李萧锟比画禅 直探生命的答案

      在忙碌生活中,你知道生命为何而来?自己是谁吗?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李萧锟“坐者何人”禅画展,透过禅画诉说禅宗公案,禅与艺术的结合,希望让更多人知道、了解佛法。   李萧锟解说这幅禅画意境,主要表达禅诗:“池上莲荷不自开,山中流水偶然来; 若言聚散定由我,未是回时那得回。”的内容。记者陈瑞娟摄   李萧锟早年在华梵大学就读研究所时,对生命充满质疑,当时晓云法师引领他接触佛学,他知道艺术...

    佚名

    |进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3/07353021743.html
  • 破我见的修行

    破我见的修行   /张慈田   我见又称作萨迦耶见(Sakkaya-ditthi),认为自身中一种不变的心或性的存在,甚至认为它叫脱离躯壳而独立存在,这是对身心运作的实相不明白的错误见解。我见有时会被美名为真我、真如、佛性,或扩展为梵、大我、上帝。   我见是来自对自身生命的主宰能力、协调统合能力、连续运作能力的思惟的结果,但却没有看清各种微妙的聚散因缘条件。我见是世间所有邪见、恶见、偏见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752463.html
  • 红尘有缘

    斩断尘缘;有人藕断丝连,再续前缘。良缘变孽缘,仇缘变情缘。一面之缘与一生之缘或许只在一念之间。 或是情在缘 已尽,或是缘在情已绝……呀!这红尘中的是非恩怨,离合聚散,又怎是一个“缘”字了得!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1876045.html
  • 佛经八苦与圣经七宗罪

    反而集聚,此谓怨憎会苦。   ——以上五苦,均属苦苦,就是坏事所生之苦   爱别离苦:生死无常,聚散无定,亲爱之人不得共处,此即爱别离苦。   求不得苦:世间万物,心有爱乐而不能求得,此名求不得苦...

    柒零影像

    |人生|八苦|圣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09471187317.html
  • 为协调佛法与王法立论-――慧远《沙门不敬王者论》

      3.沙门以追求达到超脱生死的泥洹(求宗)为理想。所谓泥洹的境界,与因缘聚散,流动不息,充满痛苦烦恼的三界绝然不同,是生化过程的彻底终结(所谓“生已尽”),是永恒不变的实在――最高觉悟境界、成佛...的   慧远借“问曰” 用人生是气之聚散的学说对佛教的神不灭论提出质疑。原文是:   论者以化尽为至极,故造极者必违化而求宗。求宗不由于顺化,是以引历代君王使同之佛教,令体极之至以权君统。此雅论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3378590.html
  • 张横渠气论之诠释──争议与解决

    要抽去。他认为横渠的气论近于所谓唯物论。但即使以气为唯物论之物质,其聚散仍须依一定之法则或形式,故仍不得不讲“理”。依冯氏“新理学”之主张,理是本有的,气如果是其所谓“真元之气”,则为“绝对底料”(...不可见者。气的聚散都是不得不然的,所以是非“目的论”的唯物主义思想。但是冯氏进一步根据〈西铭〉和《正蒙》批判横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不彻底性。  大陆另一位哲学史家侯外庐,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《中国...

    王开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5448897.html
  • 张横渠思想中的儒道佛存有论之差异

    之“有”义而特称名为太虚, 是因万有虽有, 但其品物流行生灭变化之实事需有活动之场所, 故特于有义之前空出虚域, 使有能有, 亦使有之有义, 成为有无相交, 聚散流变之生动地有, 故虽标名太虚, 其实...儒学天道论得为入世人伦事业之义理基础。(引文 1、2、3、4、)  (4)“天地之气,虽聚散、攻取百涂,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。气之为物,散入无形,适得吾体;聚为有象,不失吾常。太虚不能无气,气不能不聚而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23262849.html
  • 圆觉经管窥十一~十三

    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,永断疑悔…。』」  圆觉经管窥(十三)─金刚藏菩萨章二  一切世界依妄念,始终生灭或前后,  聚散起止或有无,念念相续循往复。  种种取舍皆轮回[1],未出轮回辨圆觉,  彼圆觉性同流转,若免轮回无是处[2]。  注释:  1. 一切世界依妄念……种种取舍皆轮回─本经(金刚藏章):「(佛言)善男子!一切世界,始终生灭,前后有无,聚散起止,念念相续,循环往复,种种取舍,皆是轮回...

    何金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374091.html